设备网络参数和连接

设备名地址网关
R2^e0/0/11.1.2.1/24
R2^g0/0/0 1.1.4.2/30
R2^g0/0/11.1.4.5/30
R1^g0/0/01.1.4.1/30
R1^e0/0/11.1.1.1/24
R3^g0/0/11.1.4.6/30
R3^e0/0/11.1.3.1/24
PC11.1.1.2/241.1.1.1
PC21.1.2.2/241.1.2.1
PC31.1.3.2/241.1.3.1
源设备名称设备端口端口描述 目标设备名称
R2e0/0/1PC2
R2g0/0/0R1
R2g0/0/1R3
R1g0/0/0R2
R1e0/0/1PC1
R3g0/0/1R2
R3e0/0/1PC3
PC2e0/0/1R2
PC1e0/0/1R1
PC3e0/0/1R3

 

注意配置静态路由的格式:ip route-static 0.0.0.0 0.0.0.0 下一跳端口的ip

配置默认路由的核心(例如对于R1来说):找到对于R1来说的非直连路由(非直连网络的链路)的 数据汇聚点,这个汇聚点就是R1的下一跳端口,端口ip就是我们要的,其他格式参数都是固定的

区别:对于该拓扑图,我们在第18课笔记中用静态路由配置过一次,对比可以发现, 之前一个路由(例如R1)需要3条静态路由的命令,现在(R1)用1条默认路由命令就可以完成

相同:给每个路由(R1、R2、R3)都配置一次

默认路由的前提:下一跳网络都是一样的时候,才可以这样(即每个路由只配置1次) 即该路由的下一跳地址(下一跳端口)有且仅有一个时

即不是什么情况都可以配置默认路由的,使用默认路由的场景是有要求的

 

默认路由的优点:

 

 

实验要求

 

 

实验过程

 

1、配置好三台PC的ip地址

2、配置路由器的每个端口的ip地址。例如先给R1配置,双击R1,输入如下

同理,再给R2配置,双击R2,输入如下

同理,再给R3配置,双击R3,输入如下

 

3、配置默认路由 (1)例如先给R1配置,先分析R1有哪些非直连路由(或叫非直连网络),答案是有3个, 分别是R2和PC2之间的链路、R2和R3之间的链路、R3和PC3之间的链路 分析:由于对于R1来说,那三条链路的下一跳是R2的g0/0/0端口,即下一跳的地址是1.1.4.2 双击R1,在[R1]视图下,输入如下

(2)同理,再给R3配置默认路由,如下 分析:R3的非直连路由有3个,分别是PC2和R2之间的链路、R1和R2之间的链路、R1和PC1之间的链路。 经过这三个非直连网络的数据都会从R2的g0/0/1端口出去,再到达R3,即下一跳的地址是1.1.4.5 双击R3,在[R3]视图下,输入如下

(3)对于R2来说,下一条地址有两个(R1的g0/0/0端口、R3的g0/0/1端口),就不满足配置默认路由的 场景,只能使用之前学过的配置静态路由(第18课笔记)的写法。如下 配置静态路由,即要给该路由(R2)的两个下一跳地址(即下一跳端口),所以需要配两条命令,如下 (3.1)先配置R1的g0/0/0端口的静态路由 分析:网络地址用PC1(1.1.1.2/24)即可计算,过程如下: 2的八位是00000010 24位掩码的八位是00000000,两者进行与运算为00000000,即结果为0,所以网络地址为1.1.1.0 还需要判断R2到达R1、PC1之间的那条链路的下一跳是谁,答案是R1的g0/0/0端口,该端口的ip为1.1.4.1 通过上面的描述,我们就可以输入如下命令

(3.2)再配置R3的g0/0/1端口的静态路由 分析:网络地址用PC3(1.1.3.2/24)即可计算,过程如下: 2的八位是00000010 24位掩码的八位是00000000,两者进行与运算为00000000,即结果为0,所以网络地址为1.1.3.0 还需要判断R2到达R3、PC3之间的那条链路的下一跳是谁,答案是R3的g0/0/1端口,该端口的ip为1.1.4.6 通过上面的描述,我们就可以输入如下命令

 

4、双击R1,查询路由表信息,在[ip]视图下,输入如下

 

 

实验验证

 

以PC1为例,双击PC1,在命令行输入如下